第一类买点: 利用均线构成的买卖系统,首先要利用长期均线
上位最后一次缠绕后背弛构成的空头陷阱抄底进入,这是第一个值得买入的位置。
第二类买点: 即第二个值得买入或加码的位置,就是短期均线上位后第一次缠绕形成的低位。
第一、二类卖点:与买点的情况相反。
第一类卖点:短期均线上位缠绕后出现背驰。
第二类卖点:长期均线上位的第一个缠绕高点。
买点定律: 大级别的第二类买点由次一级别相应走势的第一类买点构成。
短差程序: 大级别买点介入的,在次级别第一类卖点出现时,可以先减仓,其后在次级别第一类买点出现时回补。
应用要点: 买的时候一般最好在第二个买点,而卖尽量在第一个卖点,这是买和卖不同的地方。
对于任种走势,首要判断的是均线位置:空头排列还是多头排列
。
在空头排列的情况下,一旦出现缠绕,就要密切注意了,特别是这个缠绕是在一个长期空头排列后出现的,就要更加注意了,其后的下跌往往是介入的良机,因为空头陷阱
的概率简直太大了。必须提醒,这一点对趋势形成的第一次缠绕不成立。但缠绕之后必有高潮,唯一的区别只是均线位置的区别,关键判断的是均线位置而不是高潮的有无。
均线出现缠绕,这缠绕究竟是中继还是转折
首先
,短期均线上位趋势出现的第一次缠绕是中继的可能性极大,如果是第三、四次出现,这个缠绕是转折的可能性就会加大; 其次
,出现第一次缠绕前,5 日线的走势必须是十分有力的,不能是疲软的,这样缠绕极大可能是中继,其后至少会有一次上升的过程出现;第三
,缠绕出现前的成交量不能放得过大,一旦过大,骗线出现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。如果量突然放太大而又萎缩过快,一般即使没有骗线,缠绕的时间也会增加,而且成交量也会现两次收缩的情况。
任何不在这两个买点买入的行为都是不可以原谅的,因为这是原则的错误,而不是高低的区别。
对于第一个买点,一旦上涨时依然出现长期均线上位的缠绕,那么一定要退出,为什么?买入的基础在于长期均线上位最后一个缠绕后出现背驰,而现在又出现长期均线上位的缠绕,意味着前面引导买入程序启动的缠绕并不是最后一个缠绕,也就是程序判断上出现问题,因此必须退出。不排除这种情况,就是退出后,缠绕经过以时间换空间的折腾慢慢变成短期均线上位,最后还大幅上涨了(这种情况即使出现,也可以根据第二个买点的原则重新介入,所以真正的机会并不会丢失),但即使这样,也绝对不能因为这种可能的情况有侥幸心理。因为还有更大的可能是缠绕后出现加速下跌。
对于第二个买点,一旦该缠绕中出现跌破前面长期均线上位的最低位,就意味着买入程序出现问题,必须在任何一个反弹中把股票出清。在这种情况下,不排除后面出现上涨,但理由如上,任何操作,没有百分百准确的,一旦出现特殊情况,一定要先退出来,这是在投资生涯中能长期存活的最重要一点。
要把握好这个均线构成的买卖系统,必须深刻理解买点定律:大级别的第二类买点由次一级别相应走势的第一类买点构成。如果资金量不特别巨大,就要熟练短差程序:大级别买点介入的,在次级别第一类卖点出现时,可以先减仓,其后在次级别第一类买点出现时回补。
这样才能提高资金的利用率。
任凭海浪起伏,我自岿然不动,走势特立独行,不拘泥于整个环境的涨跌
。
持续赚钱,高速成长,不断创新。
大周期向上未完成的前提下的小周期回调可以完成的地方参与(看大、做小
)。
1分钟k线图,5均线上穿13均线(金叉)1次,在其上面有一波涨势(5、13均线不缠绕),直到5、13均线缠绕,下穿(死叉)2次,上穿(金叉)3次,下穿(死叉)4次,上穿(金叉)5次。则第5次为买点。